
對於語言學習,與其說靠上課、國際音標,我是靠著朋友、上司的糾正、一邊犯錯一邊上手的。
雖然收到"you speak like a broken piano", "I hope you oral German can be as good as your written German"等評語,但要問我現在的語言能力,直接的說,現在到德國的foreign office,雖然語速較慢,但我完全可以用德文跟職員溝通,詢問簽證事宜
並不是說自己的語言能力有多好,認識的人都知道,我的英文可以有多恐怖。能在國外存活至今,更多是因為那固執的性格。也因為大學的college 生活,說外語時,我並不是廣東話-> 外語的google translate 模式,而是像切換電視頻道一樣,使用該語言思考。因此,當別人了解不同語言的共通點,很快的掌握不同語言時。我郤是在腦海裡騰出一個角落,一步一步的建立只屬於那個語言的世界,要切換語言時,我便會從這個角落,走到另一角落。
我在德國,岀於語言學習的本意,也因為工作性質和生活圈子,我幾乎沒甚麼亞洲朋友,說廣東話的機會,大概只有寥寥數次的香港人聚會,以及教語言交換朋友時的那麼一句"你食左飯未呀?"。漸漸我發現,連語言都離棄了我。最近幾次頻繁切換語言,語言的分野不再清晰,結果一團糟。想說廣東話,腦海裡郤不住浮現德文的詞匯,說岀口的,只有連自己都感到絕望的母語;想說英文,動詞卻放在句子最末;想說德文,舌頭仍跟不上思考,說岀口的只有結結巴巴的話。到最後,想表達自己的心情,卻不再知道自己可以用甚麼語言說話。
即使身邊的人安慰,說這是必經過程,克服了就好,我仍會不由自主的恐慌。
我是誰,我的語言是什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