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工見聞  


來分享一下義工見聞

剛搬到柏林時,受惠於多方協助,最終得以安定下來。抱著「福報太多得快點分享出去」的心態,在網絡上尋找成為義工的方法。 

柏林需要義工的範籌很多:給老人唸書、照顧動物、托兒、協助難民等⋯⋯性質不同,對語言能力的要求也不同。

我現時主要協助無家者。原因之一,是在某冬日午後,看見地鐵職員軀趕睡在車廂內的無家者。其二是在柏林找房的經歷,那種被時間追趕卻未能找到落腳處的焦躁無助,至今仍歷歷在目。有家的感覺真的不容易。

根據柏林官方統計
(Senatsverwaltung für Integration, Arbeit und Soziales) ,現時約有一萬六千多名無家者。而支援他們的方法,可略分為兩大類:定點和流動。從十一月至三月,開放避寒中心,提供床位、浴室和餐點。只要出示有效身份證明便可入住。另一種則是在車站附近設置街站,派發食品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。前者能提供暫時的避風港,後者更能廣泛地接觸人群。

那實際的工作內容是甚麼呢?就我而言,每星期在固定時間到達,圍上圍裙,載上手套,在蒸氣騰騰的廚房把瑕疵蔬菜切好,就著收音機的音樂,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,待洋蔥炒香的味道傳來,依次倒好食材後,開始沙拉的調味,要不也可去準備三文治,或是清點待派發的各式衣物。在一切準備妥當以後,把物資派發給有需要的人:「湯可以多拿,但今天麵包的數量不足,每人只有一份。」、「對,我上星期也在,真高興你記著我。」這便是慣常的行程,其實,跟邀請朋友來作客差不多,只是人多了點,煮的份量大了點。

也不是所有人都一副落魄樣。有的是衣冠楚楚,髮型化妝都一絲不苟,彷彿只是閒逛經過。對待義工的態度像在招呼晚輩。只有他們隨身的旅行包、被菸草薰黃的手指以及游疑不定的眼神,可以一窺他們的現況。當然也有奇怪的人,如會跟你說他不要水果沙拉要女人、堅持只接受黑色衣物的人、沒得到聰明豆便不會離開、會用大人物語氣說話的人、因為名字𥚃有「man」便只用男性代稱來跟我說話⋯⋯但老實說,生活中向來有不少有性格的人,他們還不是最突出的。

那一整天跑去幫忙,有何得著?

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?
呃,自己有朝一日也可能成為受助者,現在可能只是預習而已。

「幫助別人很開心啊」?
世上令人快樂的事很多,跟貓咪說話不也很有趣嗎?

「可以提升語文能力」?
不計同事,我接觸到波蘭語、土耳其語、阿拉伯語和羅馬利亞語的機會還比較多,算是開啟了語文新世界。

好吧,說句正經的, 準備大鍋菜(因為天氣、酗酒而引致味覺受損等因素,調味要比平常更重)新鮮物品的庫存、物資管理和物流、當客人和義工主動向你訴說自己的故事及煩惱時,該如何應對等等,都是我從中累積得來的經驗。

除此以外,我從中學會了如何給予,以及接受別人拒絕的權利。再直接點,是如何尊重受助者。以往間或聽到「我是給你機會」、「我這是幫助你,為何你不感恩?」和「我這是一片好心」等評語,但「好意」並不能強制所有人接受。

舉個例子,有位受助者在撿瓶子的過程中,經過一位老太太的後院,老太太追出來,給了他一大堆食物。他說他並不想接受,因為他能靠回收玻璃瓶維生。而且,身素食者的他,收到的卻是肉罐頭。也有只收容男性的避寒中心,收到女仕衣物。

別誤會,良好的本意並不是壞事,但若因良好的本意而作出讓人不舒服的行為,實在難以判定好壞。在這裡,我見識到如何更好地給予。

比如說:來避寒中心的人,一概稱呼為「客人」;葷菜以外,素菜是避寒中心的常備餐單;即使身體有障礙,在他們要求前,不會提供過多協助;淋浴間總有洗髮精、沐浴液供應;只要付小量代價,鬚刨和菸草紙等也可提供⋯⋯至於成效,在我長期協助的避寒中心,有幾個義工,也曾經是無家者,而現在他們有能力,便來回饋別人。

總的來說,這算是我搬來柏林以後,做過最快樂而且有意義的事。學會了新的事物,見識到不同的人,以及最重要的,我樂在其中。

arrow
arrow

    Ye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