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 Pair  


在找到正職以前,我當了一陣子Au Pair。

(這不是技術文,如果你對這計劃有興趣的話,可以私下聊)

在很長的一段時間𥚃,我跟寄宿家庭一起生活。從早上起床準備早餐幫小孩穿衣,到下午接小孩到興趣班,晚上打理晚餐和收拾房間,還有整理床鋪收衣服掃地倒垃圾和其他雜務.....假日全家出遊更免不了雞飛狗跳。流水帳以外,小孩(們)清晨哭鬧,或是半夜睡眼惺忪發現床邊有個小小孩盯著你,都算是家常便飯。 

鑑於我不想仔細回憶起那段光輝歲月,只能說,那是無可替代的每一天。

說實在的,這工作和很多工作假期簽證能找得到的職位空缺一樣,對CV沒有實質幫助。(在歐洲, Au Pair可當作professional experience,但在香港只會把你當成看小孩的)但若要找一段對我影響最大的經歷,這份工作絕對是不二之選。

其一是透過Au Pair,對德國家庭及社會了有更透徹的理解。我的寄宿家長是某大公司的管理層,而且相比起足球,更愛談論社會和政治議題,無形中聽到不少分析。然後當媽的品味很幽雅,每天欣賞她出門上班的衣著及家居佈置,是項不可多得的福利。

假日他們拜訪友人的應對,也影響了我現在和本地人交流的風格。最直接的影響,我每次去探望朋友,都必備花束、點心和糖果,還有就是跟有家室的同事特別容易聊起來。

其二在於語言。那些打著「精通語文」算盤的人可以收手了。的確,寄宿家庭會有經濟支持,而且理論上會有足夠時間應付課程。但每天光是四處奔走,集中精神上語言課已經是很勉強的事,晚上還要對抗睡意自修?

而且,德文要達到大學收生條件,需要有「電腦能否取代人類」的組織能力,或是主持會議的表達能力。此外,除非小孩是天才,否則他們會對minions、peppa pig和 Sandmannchen 比較有興趣。說的話也比較童稚,例如我到現在仍習慣性地用「Es tut weh」取代正式的「Ich habe etw. Schmerzen」

即便如此,在這期間,我對語言的理解力提高了不少。即使華麗的詞藻和精巧的句子結構與我無緣,但卻不再害怕德文。靠著字典,可以啃完整本德文書;可以隨時哼出the jungle book和frozen歌曲的德文版,Wise Guys的歌更是信手拈來;別人談論電視劇Der Kriminalist時,可以評論一兩句。 

換句話說,雖然這經歷不能教人用德文寫出一篇漂亮的學術文章,但與人討論哪個國家的啤酒比較好喝,卻遊刃有餘。

題外話,選擇德文書時可從非小說類(Fachbuch)著手。起碼查看字典後學會了新知識。要是小說,費心弄懂一大段落,卻發現是個笑不起來的幽默話,會嚴重打撃學習自信。

在於自身。經歷過小孩把自己拉出來的大大,丟得四處(包括天花板)都是,人生昇華了。

比如說在小孩吵著要糖果時,除了給或不給以外,我多了一個「我也想吃」然後混過去的回答;小孩在公園滾地時,我會跟他們一起滾,反正死豬不怕開水燙。也許因為是放開了的關係,工作反而更上手了。

還有就是在路上被小孩搭訕的機率高了。最經典的是跟朋友喝咖啡時,有個陌生小孩走來說:「我有很多車~~」然後要我跟他玩。

對人生有疑問及不滿的人,衷心建議去試試被丟大大然後收拾殘局,會有新體悟的

再以後,我對「成家立室,生兒育女」有更全面的考慮。好吧,我承認現在有心理陰影,畢竟夜半因爲小孩帶著笑意的眼神而驚醒,是件無法磨滅的回憶。當某網上論壇探討小孩應看甚麼外文書時,我會跟朋友討論生孩子要生偶數、那裡有足夠的空間讓小孩可以瘋狂跑步尖叫一整個下午,以及如何可以交到足夠的新朋友,令他們可以天天換一家拜訪等毫無關聯的議題。

當然,你可以說,這些技巧和知識非常基本/Google一下便知曉。但「知道」和「明白」是有距離的,正如若沒嘗試等待永不準時的交通工具到地鐵站,再從九龍塘、旺角、金鐘等地轉車的經歷,很難理解「約三小時通勤」背後的辛酸。

短短數月,這經歷對以後的工作沒有任何幫助,但他給予了新的觀點和可能,也改變了我對生活的看法。除此以外,我過得蠻快活的,這樣就好,哈哈。

arrow
arrow

    Yee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